志愿者登录
还没有帐号
(帐号使用“用户名/邮箱/手机/编号”登录)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老百姓是天——记湖南省宜章县退休干部、共产党员袁贤光

              春节,你给谁打拜年电话?
         今年的春节,有一位老人给城里和乡下的普通百姓打了1021个拜年电话,祝他们新年吉祥,万事顺遂。好多人接到老人的拜年电话感动得哽咽起来:“我们应该给您老拜年啊,这怎么要得,这怎么要得!……”每年春节,老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给他惦记的困难群众打拜年电话,2013年春节打了1106个;2012年春节打了1069个;2011年春节打了1015个……这些,都是记者从电信局和移动公司调单出来的确凿数字。
           这位老人叫袁贤光,湖南省宜章县原商业局副局长兼党总支书记,今年81岁。在当地,他有很多称号:“永不下岗的活雷锋”、“义工一号”、“编外信访局长”、“编外监察局长”等等,他先后被评为“郴州市文明市民标兵”、“湖南省义工学雷锋标兵”、“中国好人榜”2013年登榜的“中国好人”。
        退休21年了,袁贤光照样每天早晨7时50分准时出门,提一只颇有份量的蓝色帆布资料袋,脚步匆匆。土改剿匪时受过伤,腿有点瘸,肩膀一晃一晃,但步履稳健,踏地有声。老树根一般的大手,沟壑一样深的皱纹,黝黑皮肤,灼灼眼神。这位老人总体呈现于人的与其说是岁月沧桑,不如说是山海投影。
在街上,在桥下,在村巷里,他一边走一边笑着与人招呼。那么多的熟人,那么多的亲人,那么多的关切,应接不暇。这时,他满脸的纹路绽放开来,温暖灿烂如春天。老人他也爱哭。有时甚至哭得难以自抑,嚎啕失声。他的大爱大善,大情大义,大快乐,大幸福,似乎都汇集到那热辣滚烫的涕泪滂沱中了。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牵挂和担当。
         无边世风来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这块土地上父老乡亲的凉热冷暖、疾苦痛痒、生生死死,在他心里装得太多了,一天难得有轻松的时候。
        采访中,记者常常想,一个老共产党人的心量到底有多大,肩膀到底有多宽?

“共产党人的肩膀就是为老百姓挑重担的。
肩挑不了背来托,皮肉老了有骨头。”
         第一次采访袁贤光,才坐下来,他的手机就响了。手机铃音歌曲是《小背篓》,音量很大。他接听完电话,提起身边的蓝色帆布袋就走:“里田乡有个村民找我,电话里哭得很伤心。对不起,以后再谈!……”他抹着泪水匆匆出了门。一连几天约不到采访时间,记者只好跟踪采访。
        打电话求助的村民叫李诗丛,他读高中的儿子李志勇一年前查出白血病,在家用土药治疗,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当天,袁贤光就赶到离县城90多里的里田乡上里村看望李志勇,接着跑县大病救助中心,跑县慈善总会,为李志勇申请了7500元紧急救助金。医生说,这种类型的白血病必须施行骨髓移植手术才能根治,但要好几十万元。袁贤光联合县内几位劳模发起募捐,带领义工们往学校、机关、街道跑,早出晚归。然而祸不单行,不久,李诗丛自己也查出胃癌晚期,一家两个癌症病人都住在县人民医院,一个在内科3楼,一个在外科7楼。袁贤光白天为父子俩募捐,晚上到医院看望照料他们,跑了3楼跑7楼,老伴胡金莲见他喉咙嘶哑了,小腿肿胀溃疡了,着急地说:“老袁,你不能倒啊!”她自己也跑到医院帮着照看。
李诗丛动了手术,儿子李志勇的骨髓配型也找到了,但移植手术治疗费还差十几万。情急之下,袁贤光在两名义工陪同下赶到广州,请求医生先动手术,待医疗票据出来,到“农合”报销后再补交不足部分,但医生直摇头,说没有这样的先例。袁贤光找出房产证到银行贷款,银行说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房子,不能作抵押。他急得直掉泪:“怎么办!怎么办!”带着两名义工,他又来到广州,“扑咚”一声跪在医生面前。医生连忙扶起老人,问:“患者是您什么人?”袁贤光哭得一时说不话来。听了随行义工的叙述,医生感动了,向领导请示后立刻排出了手术日期。手术十分顺利。出院当天,李诗丛、李志勇父子来到袁贤光家里,几个人紧紧相拥,泣不成声。
         在袁贤光身上,美好的人性和纯洁的党性、中国的传统美德和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完全融合为一。“做好事”,在他不是高尚的标举,而是日常的本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职在岗时,他带领单位干部职工开展学雷锋活动,单位多次被评为“学雷锋、见行动”先进集体,他被人们称为“比雷锋还老的雷锋”。抗洪抢险,为解救被困群众,他的手骨被激流冲来的木头撞断;挖防空洞出现险情,他推开身边的同事,自己被硬土砸昏,一天一夜才醒来;冲进烈火救人,他从三楼摔下,断了三根肋骨。他7级伤残,却长期照顾47名残疾人、76名孤寡老人。有21名孤寡老人,他照看了40多年,直到为他们送终,为他们扫墓。他先后帮助170多名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
         他和老伴工作几十年没有存款,工资全用到帮弱扶困。他说:“我不是富豪,没有钱,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靠募捐,一点一点凑起来……”近3年,袁贤光带领义工先后为12名危重病人和残疾人发起募捐活动,他左胸戴着雷锋像章,右肩斜披义工彩带,立于募捐箱旁,每有人投进善款,他都要向捐款人恭恭敬敬鞠一躬,哪怕只投进去一元、两元,哪怕他只是幼儿园几岁的孩子,他说这是“向善心和善行致敬”。3年来共募得善款120多万元,他向好心的人们鞠了一万多个躬!
         他说最难的,是让陷于绝望的人们走出困境,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我这条命是老百姓给的。”
       采访中,他多次谈到自己生命的火把是怎么点燃的。
父亲在武水河一只运矿石的木船上烧火。袁贤光8岁那年,洪暴打翻了木船,他和母亲还没走到父亲摊着的那个沙丘就栽倒了。12岁他就跟堂叔进山挖煤,做成煤饼挑到县城卖,来回80里山路,他一个人老落 在       后面,村里大人们放下担子总要回头替他挑一程……
1951年,他参加了土改工作队,人又矮又瘦,工作队的吴秀英大姐特别关心这个“小弟弟”,给他洗衣,给他理发,教他识字,一点一点告诉他怎么做群众工作。晚上,全体工作队员在祠堂里睡大连铺,吴大姐拉着袁贤光挨她睡。天气冷,她总要匀出一角被子盖到棉絮单薄的袁贤光身上。吴大姐30出头,高高大大,扎着皮带,英姿飒爽。她读书人出身,做起工作来却比男同志更泼辣,更能吃苦。白天带着年青队员清匪反霸,斗地主,分田地,晚上教儿童团唱歌,给妇女识字班上课,给年青工作队员们讲党史、讲社会发展史、讲革命斗争故事。她好像从来不知道累。村里哪家揭不开锅,她不声不响提着米送去了;有老人病得沉重,她跑几十里山路把老人背到区上医院治疗;哪家媳妇临产了,她上门去苦口婆心劝人实行“新法接生”……后来,一些部门和单位请袁贤光上党课,他常提到这位吴大姐,提到南下工作队北返长沙时吴大姐送给他的两本书:《为人民服务》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我这条命是老百姓给的。”袁贤光对记者说,“剿匪战斗中,我的大腿受了穿透伤,血流不止,4个民兵轮流抬着我往县城赶,50多里山路只用了两个多钟头,那是在跑呀!还有一次,去很远的一个寮庄调查,被两个土匪跟踪上了,在山冲里犁田的村民把土匪引开,保护了我。这把年纪了,我不知道还能为老百姓做多少事,但我会尽量去做,肩膀挑不起,用背来托,皮肉老了有骨头……”

“老百姓有烦心事,共产党人能绕开走吗?他们就
是亲爹娘,为他们解忧,就是要有一颗赤子心!”
         退休后,袁贤光担任过53个部门和单位的监督员,至今还担任着县委、县政府和县里12个科局的监督员。
        作为县信访局的资深监督员,他常常陪同县主要领导接访,并受托跟踪一些重要案件的落实情况。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领导信任他,群众信任他,袁贤光成了党和政府领导与人民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和桥梁。
        “有事找袁贤光”,袁贤光的家成了县里的“第二信访接待室”。信访局领导十分倚重和感激袁贤光,常给他一些茶叶,说:“袁老,找你的人多,你那里茶叶销得快!”
          袁贤光和老伴胡金莲热情接待每一个上访人。走进他家,不管什么泥鞋脚,不用换鞋。才坐下,老伴胡金莲就沏上茶水送到人手中。小桌上摆着糖果饼干,非让人尝尝不行。袁贤光认真地做着记录,无论谈多久,也不管来过多少次,他总是那样耐心、和气,那样真诚、负责和善解人意。他认真地给人分析解答,找出有关政策文件给人看,需要他出面协调和督促的,他会列出时间表、路线图,郑重地递上自己用白纸片写的“名片”。多少人皱着眉头来,带着笑脸走。袁贤光坚持把客人送到楼梯口,人出了楼道,到了院子里,他又站在阳台上,向楼下频频招手,大声再叮嘱几句,要人不要慌,不要急,事情总可以解决的。那种温暖,那种热切,常叫人泪光闪动。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他提着装满了百姓诉求和期待的那只帆布袋四处奔走,核实情况,弄清缘由,跟有关部门沟通,然后,跟踪落实,风雨兼程,不屈不挠。
在袁贤光监督和协调下,杨梅山高枧村一个叫欧开仁的“倒上门”女婿解决了40年未能办妥的户口入迁问题;玉溪镇长冲村村民王章芬遭遇家暴和第三者侵权,8年煎熬,正义终于得到伸张;麻田镇上洞村几处水源因小煤窑滥挖断流,非法开采受到查处……
         “为群众解难解忧,要走下去,到实地去,不能怕苦,不能怕麻烦。”袁贤光诚恳地向信访局干部建议说。2011年到2014年,短短3年多里,袁贤光共接待3000多名上访群众,协助县信访办等有关部门处理了210多件积案难案。县信访局党组书记吴新明对记者说:“我做信访工作十多年,袁老一直是我们的监督员,一直是我们的好榜样。他对老百姓的那种赤子心,赤子情,真用得上四个字:感天动地!”
袁贤光说:“老百姓有烦心事,共产党人能绕开走吗?他们就是亲爹娘,为他们解忧,就是要有一颗赤子心!”

“永远为老百姓奔走。哪一天,走着走着,
倒在路上了,那就是我生命快乐的终点……”
         袁贤光是宜章的一张名片。
这位老共产党人,以他中国式生命的醇厚和纯粹,以他永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以他总是无限向上、充满激情的追求和奉献,感动和感召着当地成千上万的人们。袁贤光发起组织的宜章义工队伍,已发展到3万多人,成为了县里各项群众性公益活动的主力军。袁贤光担任志愿者协会总顾问,被编为“义工一号”。
袁贤光在当地广大干部群众中树起一面极具感召力的人生旗帜,展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无穷魅力。宜章县涌现了李常水、李建龙、陈远辉、刘贤玉、李黎明、刘真茂等一大批在全省和全国有影响的劳动模范、道德标兵和先进典型,“宜章好人现象”引人瞩目。
        凝聚正能量,空前激发了干部群众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这个湖南的“南大门”近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引起了湘粤交界相邻县市的高度关注。2013年5月,广东《南方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对湖南宜章和粤北一些县市作了对比,惊呼:“再不大干一场,我们就真的落后了!”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妹专程到宜章调研,高度评价宜章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和开创精神。
        一切物的创造,说到底,还靠人,还靠人的精神。
袁贤光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有二子二女,他们都积极支持他的善举义行和执着奉献。袁贤光告诉记者,他最幸运和骄傲的是背后有三个全力支持他的女性:母亲、岳母和老伴。母亲和岳母都是村里急公好义、助人为乐的热心人,她们都不在了,但她们美好的心性气质仍流动在他的血管里,灵魂相融相通。老伴是他的一半,他不在家时,老伴接待所有上门求助的客人,热情细心,任劳任怨。只是每天出门时,老伴都要叮嘱一句:“老袁,早点回来,路上注意车子……”
          “你们以为我苦吗?”袁贤光对记者说,“我一天不出去就耐不得。身体越走越好,精神越走越快活。以前我有不少病,年青时还得过癫痫病,近几十年,什么病也没有了!”
每天,他照样很早就走在了县城街上,跟数不清的人们打着招呼。他的脚,小腿以下乌黑乌黑,带着浮肿,但两只老脚片还是那样健朗有力。一晃一晃的老肩膀,鼓鼓的帆布袋,还有间或响起的音量很大的手机铃声《小背篓》,成为一道独特感人的生命风景。
他说:“奔奔波波,天宽地阔,我什么病也没有!哪一天,走着走着,倒在路上了,那就是我生命快乐的终点!……”

 

转发
0

最新评论

本期

《《志愿者杂志》第八期》2014年第 8 期

本期电子杂志下载
专稿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