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登录
还没有帐号
(帐号使用“用户名/邮箱/手机/编号”登录)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只要孩子回家 就是过节

          中秋节,老人们究竟是怎样想的?今年中秋节前,有家报社对350位老年人读者进行了一次中秋节特别问卷调查。历时两天,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5份。
  回答调查问卷的读者中,年龄最大的92岁,最小的50岁。其中,90岁以上的有4人,80岁以上的46人,70岁以上的106人,60岁以上的157人。50岁以上的12人。他们的孩子从刚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到已经退休的企事业职工,基本全部涵盖。工作性质从企事业单位的员工,自己做买卖,公务员、农民,下岗、无业等全部有所涉及。
  
问题一家中有几个子女?
近三成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325位老人,其中,超过70%的老人生活在多子女家庭。很多老人都在调查问卷中标注出,“儿子在外地,回不来,跟女儿同住,和女儿一起过中秋”,或者“有一个孩子能回来一起过”这样的解释性文字。
  需要注意的是,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占27.7%。对于孩子不能回家过节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中秋节,变成了多吃一块月饼的平常日子。
  杨雅娟女士的答案很具代表性,64岁的她,只有一个孩子,在外地做生意,一年或两年才能回家一次。在孩子回不来的时候,老两口只好选择去看望他。而回不来的原因,她认为:生活节奏太快了,孩子没时间回来。
  还有一部分读者在备注上写了,“孩子要去婆婆家过节”。两个孩子、四个老人的家庭结构,不仅考验春节这样的大假,也纠结着中秋这样的小节。伴随社会的发展,这样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问题二 您家和儿女家有多远?  
16%的老人和子女不在同一城市

  能否回家过中秋节,居住地的距离远近起了很多作用。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同城生活,其中,29.8%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在同一行政区,我们猜测其中包含了很多生活在一起的。而不在同一区、但在同一城生活的比例达54.2%。可见,越来越多小家庭选择和老人分住,这样可以为老人和自己留出更多独立空间。
  这个中秋节,同城居住的父母和子女超过80%,我们可不可以大胆推测,团圆的日子里,这些家庭是有条件一起过中秋的。就像一位老人在调查问卷中留言:“不管平常多忙,过节,一定要回家。”


  
问题三 儿女多久回家一次?
过半子女一周回一次父母家

  儿女多久回一次家,对于“住在一起,天天都回家”的人来说,是个伪命题。但相对于很多同城居住的家庭来说,孩子每周回家一次,老人就感觉很幸福了,53.8%的家庭是这样的。
  76岁的邹老先生和老伴一起生活,孩子们只有在周末才能回来,那一天,三个孩子都回家来陪他们打麻将。家在外地的很多孩子,一年回来一次、半年回来一次,与过年相比,中秋节变成了普通的一天,仅仅多了一块月饼。所以,一位读者在备注中写下来一句话:顺其自然吧。


问题四 中秋节,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81.5%的老人希望孩子回家过节

  调查显示,希望儿女回家吃团圆饭的,有265人,比例高达81.5%。设计问卷时,我们猜测,这个选项会有很多人选,但没想到比例这么高。中秋,老人们最大的愿望,还是团圆。不管吃不吃月饼,人一定要团圆。
  同时,准备出去旅行的老人,有25名,比例为7.7,让我们看到老人们越来越独立的生活状态。56岁的陈先生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却一定要让记者讲讲他的故事。这个中秋节,他安排妥当,要带着爱人去大连,“三天足够了。”陈先生是老师,还没退休,同事讨论过节回老人家过节时,他刚和儿子视频完毕,“老人过世了,孩子在外地上班,我们俩想去放松一下。”他说自己不是那种恋孩子的父母,儿子也一直很独立,一家人的想法是,不管是谁,要有彼此独立的生活,“不吃月饼,出去旅行,不是更有乐趣。”他还建议大家,晚年生活不要和孩子拴在一起,要有自我。


有的老人看孩子,忙得忘了中秋节
   接到调查问卷这天,63岁的杨华正准备去儿媳家看11个月的孙女。孩子由保姆照顾,但最近保姆又有了好去处。
  孙女是儿子的第二个孩子,也是在她极力主张下要的,虽然当初有了这个念头,她就明白,挨累的肯定是自己,但她还是继续游说小两口,“一个孩子太孤单了。”
  拿起问卷,前几个题答得毫不犹豫,第四个“中秋节,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扫过所有答案,提笔写下“看孩子没时间”。第五个问题,“儿女不能回家的原因”,她则直接选择了“孩子工作忙,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
  “这个中秋不准备过吗?”我迟疑了一下问她。
  杨阿姨轻声笑了,紧接着问:“哪天中秋节?忙得忘了。”
  “八号。”
  “不是六号吗?我记着是六号啊。”
  这大半年,从自己家搬出来,几乎天天住在儿子家,小孙女从出生就是她来带,“每天忙得都没空想什么节日,更没心思过节,过节多累啊。”
  她说,今年订的报纸,几乎没看,因为没时间。儿子、儿媳6号去沈阳参加婚礼,爱人不愿意出门,她要忙孙子、孙女,“中秋节也就是多吃一块月饼,多吃几粒葡萄,算了,不过了。”
  至于月饼之类的,孩子们买了,就吃一口,不买,就简单吃口饭,“我们家对节日不那么看重。”
  9月,儿媳上班,孙子上学,她忙小孙女,日子挤得满满登登,一丁点空隙都没有。别人都说看她忙乎就觉得累,她不以为然,“要强惯了,日子就是这么过来的。”
  其实,有时候,她也感慨,“老婆婆吃香的时候,自己是儿媳妇。儿媳妇吃香的时候,自己是老婆婆。”可她一点不抱怨,“这就是生活,过不过节,都要好好过日子。


问题五 您认为儿女不能回家过节的原因是?
老人们包容孩子们的忙

  调查中,选择孩子工作学习忙、生活节奏太快的,有215人,占66.2%。“太忙了”,是我们预料到的一个理由。显然,老人们用最大的包容,接纳这个理由。
  70岁的田女士,家里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回家的频率,老人填写的是:半年一次。她说,我们是这个城市里匆忙的一家人。儿子住在东风大街那边,老两口住在青年路,孩子回一次家要一个小时。平常上班很忙,放假了,就想好好休息,“不想让他们折腾了,过中秋,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就过去,不给我们打电话,我们俩就在家过。”
  问她,那女儿呢?老人笑了,“女儿得回婆婆家过,咱不能强求,再说,我们俩也很忙,换暖气呢。”平常,老两口会过去看孩子们,因为“我们有很多空闲时间,不难为孩子了”。


父母和子女缺少沟通越来越明显
  让我们意外的是,选择“不知道儿女为啥不回家过节”的老人居然有54人。通读一遍题目,心里很酸。老人们发现,孩子们不过中秋节了,而这个原因居然自己不知道。两代人之间就这样慢慢地走远了,也许孩子忙,也许回来的成本太高,也许……但这都不确定,真正的原因,老人们不清楚。
问卷中,一位76岁的老人说,孩子们很少回来,平常家里就是自己和保姆,问他为什么孩子不回家过中秋,他缓了好一阵儿,说,“这样一般的节日,我们都不大重视,只要有时间团聚,那就是节日,不用非要八月十五这一天。”
  对于孩子不能回家过节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中秋节,变成了多吃一块月饼的平常日子。

 
重阳,你回家了吗?
       中秋节过后接踵而来的就是重阳节,往年重阳节你也许会说,“重阳节没有假要上班”,“周末两天假时间太短回家太匆忙”, 今年的重阳节恰逢国庆黄金周,你回家了吗?
古语道,“父母在,不远游”。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离开家到远方的城市读书、工作,于是越来越多的父母“被空巢”了。“回家看父母”对于中国年轻一代来说,很多时候依旧只是“一声苦叹”。
       “我很好,你工作那么忙,,不用常回来,要吃好饭。”父母口中的这些话语,你是否似曾相识?又是否真的“言听计从”?其实老人们内心究竟有多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含蓄的父母大多不愿給子女们一个明确的答案。
       “没有假期”、“交通拥挤”、“回家成本高”……仔细想想,这些真的是不能回家的障碍吗?
       近期,《国庆可以为父母做的7件事》在网上热传,这7件事包括:亲手下厨为父母做一顿饭;跟父母好好聊一次天;陪父母去亲友家转转;换掉家里有安全隐患的东西;带父母去做体检;与父母拍一张全家福;选个安静人少的地方带父母一起旅行。
        网友“脑子不正常”说:“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节假日里,也放弃回家:抱怨路上人多,抱怨回家太累。其实,所谓亲情,就是朱自清的《背影》,你今生不断目送他的背越来越驼,步履越来越蹒跚。你在列车上,看着他爬上爬下月台的背影”
        如果说,空巢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问题,那么尽量减轻父母心灵上的“空巢感”则是子女该承担的责任。有专家认为,让“常回家看看”成为子女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除立法倡导,还要多对年轻人进行孝道教化,使他们真正明白孝不是汇款单能寄去的,孝也不是一个包裹能运到的。孝,在更多老人的心里,往往很简单,一个抚摸,一个拥抱,一次凝视,一次倾谈。
        多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作为子女,不妨以首个老年节为契机,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放下借口,别让父母苦苦等待,即使不能回家,也千万別忘了给他们打个电话,‘常回家看看’,因为‘世界再大,也要回家’。”

 
重阳节的由来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 中国政府在1989年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老人节”、“敬老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交流感情,锻炼身体。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古人认为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时民间就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作为节日,当在西汉时期 。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三中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九日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

  
01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第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02全国各地的重阳节
虽说重阳节有着一系列的传统习俗,但在我国各地,人们欢度重阳佳节方式还略有不同。
    【河南省】南阳喊山大赛以“祝您长寿健康”、“白头偕老”、“家庭美满”等美好话语为主要内容,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喊出独特的心里话。届时,99位老人将一同参加登山比赛,登顶后进行喊山大赛,工作人员将借助分贝仪,根据选手的声音大小决出比赛名。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浙江省】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卢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安徽省】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省】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县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台湾省】台湾也有过重阳节的习俗,据高拱干《台湾府志.卷七》上载∶“重九,士大夫载酒为登高之会。台地菊花早开,至此鬻得一、二,价可数倍。”可见台湾过重阳节习俗和中国各地几乎是一样的。台湾客家族群,也有在重阳节祭祖的习俗,而以头份东庄里诸家族的祭祖活动最为热闹盛大。传说东庄里有钟、饶两大姓氏,原本在唐山祖籍时就是邻居。乾隆年间来台后,也把重阳祭祖习俗带了过来。后来叶姓家族也加入重阳祭祖活动,庄中其他姓氏族人觉得不能年年让这三姓族人宴请,慢慢也加入重阳祭祖的活动了。据说祭祖时越早到越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03  
 采桑子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转发
1

最新评论

李斌     2014-11-10 14:23

想起了那句话:回家就是过年!


本期

《《志愿者杂志》第八期》2014年第 8 期

本期电子杂志下载
专稿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