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登录
还没有帐号
(帐号使用“用户名/邮箱/手机/编号”登录)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吉首农经志愿服务队倾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工作

    吉首农经志愿服务队在“项目兴市、改革兴市、实干兴市”的战略思路指导下,紧紧围绕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和谐稳定的大局,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块促进我市农业经营主体多维延生,提升经营主体创新水平,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基本特点
近年来,吉首农经志愿服务队高度重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作,加大了对农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扶持力度,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新型农业主体数量增长快速
一是合作社快速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从2010年以来,每年以25.2%的比率增加。截止2015年10月,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已达到230家(规范合作社3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2个、省级示范合作社10个、州级示范合作社1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5个)。230家合作社中种植业类型115家、养殖业类型90家、其它类型25家(技术服务、产品加工、组织营销等),拥有社员1.46万户,带动农户1.95万户。建立“红色股份”合作社34个,合作社联合社3个,合作社联合会1个。合作社创建品牌16个,QS认证2个,无公害基地1个(富硒椪柑)2043.9亩。2014年合作社经营总产值4.5亿元。
二是协会多样化。目前有农业协会组织33个,包含种植、养殖、技术服务等。
三是各类农业专业大户加快发展。目前经营土地面积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40户,养殖专业大户8户。
四是农业企业稳步发展。目前有各类农业企业20多家,其中鹤盛原烟公司、老爹生物科技公司、边城醋业有限公司、金凤凰农业有限公司、谷韵农业开发公司等运行良好。
五、家庭农场蓄势待发。截止2015年8月底,全市家庭农场注册52家,从业人员156人,农场流转农村土地3450亩,养殖水面4500亩。
(二)新型农业主体经营方式灵活。新型经营主体获取土地形式有: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业主资本组织形式有:合伙、股份合作、独资等;从事经营领域有: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等。目前已呈现了由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拓展,由农业生产向农业企业转变,由各自为阵向联合战线推进的可喜态势。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信息、技术、投入和市场开拓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其经营收益大大的高于传统生产,涌现出一批示范型合作社。吉首市隘口茶叶合作社始建于2009年,当时茶叶种植面积只有300多亩,通过滚动发展,目前该合作社茶叶种植面积4330多亩,总资产845万元。在隘口茶叶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去市新开发种植茶叶3.2万多亩,成为吉首市新型产业。吉首市亿利德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7500亩开发药材种植,带动湘西中药材产业发展。在合作社的示范作用下,吉首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
(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平台创建。农联会是在吉首市农经局指导下以服务合作社、家庭农庄为基础,成立的非营利性民间团体组织,宣传农民合作社文化,团结、帮助、引导、教育服务广大会员,增进会员之间的交流协作,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民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农联会有会员288家,其中包括专业合作社208家,家庭农场20家,个体商户35家,龙头企业(公司)25家,涉及茶叶、花卉苗木盆景、特种种植、养殖、瓜果蔬菜和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农联会设四大中心,即:农联互助基金中心、农联营销中心、农联供应中心、农联培训中心。2014年11月17日-24日长沙举办的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销售总额为13万元、2014年12月18日-30日武陵片区湘西首届生态富硒农博会总销售额为15万元、2015年3月14日-5月3日第三届北京农业嘉年华展会总销售额为28万元。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推动作用
全市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辐射式发展,推动了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一)推动了土地有序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等多种形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解决农民外出务工无人耕种承包地导致土地抛荒的问题找到了有效途径,推进了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5.17万亩,其中流转100亩以下的1.59万亩,100-500亩的0.87万亩,500以上的2.4万亩。
(二)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信息和技术等优势,不断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采用新机制等,影响和带动了周边群众生产,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当前,我市形成了“三五特色群”。一是五个特色产业种植园。即:茶叶种植园。已开发茶园3.2万亩;中药材种植园。目前开发药材面积1.7万亩,产值1.2亿元;柑橘及水果种植园。目前面积12.5万亩,产量3.8万吨;蔬菜种植园。目前面积12.03万亩(含复种),其中精品蔬菜2.3万亩,蔬菜年产值2.26亿元;花卉苗木园。面积0.8万亩,年售苗木43.4万株,产值1亿元。二是五个特色养殖圈。即:网箱养鱼、土鸡养殖、特种养殖(大鲵、竹鼠、刺猬、野鸡、石蛙、海里鼠等)、山羊养殖、蜜蜂养殖。三是五种农产品加工厂。即:椪柑加工(椪柑醋饮料、果粒橙等);猕猴桃加工(老爹猕猴桃果汁、果王素、干果猕猴桃片等);湘西腊味加工(乾州板鸭、葛四腊味等),蔬菜加工(八月粉丝、源承蔬菜、麻哥蔬菜等),茶叶加工(黄金绿茶、苗疆隘口红茶、楠木野生茶等)。
(三)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农业规模开发,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效益,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达到了“双赢”效果。一是农民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目前我市土地流转费用大约在50-1200元/亩。二是农民获得一定的务工收入。农民给业主打工每天获劳务费70元左右,不出村,可护家,又能挣钱。三是新型经营主体开发带动农民增收。新型经营主体开发以新产业、新品种为主,价值高于传统农产品,采用订单等形式向农民推广,农民从中获得收益。吉首市泰平核桃合作社2011年与太平乡太平村105户农户签订了1200亩山地30年土地流转承包合同,并一次支付了10年的土地租金113万元。农户在合作社务工得到劳务收入,每个工日为70元,土地流转户务工年收入平均达到11000元。白岩乡亿利德合作社流转土地7500亩,每年支付农民流转土地租金达35万元,全年请固定工160人,季节临时工500人,全年支付农民工资达300多万元。据测算,农村土地流转后,农民到基地务工每人每年增加5000-14000元。
2014年,农业经营主体成员户人均纯收入达到7488元,高出全市农民人均收入(7018元)470元,增加6.7%,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

转发
0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