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登录
还没有帐号
(帐号使用“用户名/邮箱/手机/编号”登录)
帐号:
密码:
验证码:
 
     

如何进行灾后心理援助?

    
如何进行灾后心理援助?
 
        重大灾难会给现场人员带来巨大心理创伤,特别是孩子,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和关切。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玉树地震,一些孩子失去至亲,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他们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如果处置不力,负面的心理症结会成为他们今后成长的障碍。因此,灾后的心理重建是一个长期的,它的恢复远比房屋、道路等物质上的重建要艰巨得多。那么,作为志愿者的我们,该如何更好的进行心理援助呢?

心理救援志愿者服务时需要注意:
一、在帮助孩子之前先宽慰好他的家长

在大灾过后,每个人心理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针对每个人的情况应该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孩子,她们身边的亲人是他们最坚强的后盾,亲人们的情绪会很直接的影响到孩子,所以再给孩子做心理安抚和心理援助之前应该先观察他们家长的状态,在帮助孩子之前先宽慰好他的家长!
二、要尽可能引导灾区孩子多说话
在突发性的灾难面前,人们的心理承受力不同,所以生理或心理反应也不同。一般说来,儿童的心理承受力较差。为了尽可能减轻心理创伤,对于年幼的孩子,不必在近期告诉其亲人遇难的消息。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要选择时机,以灵活巧妙的方式告诉孩子实情后。如过孩子有严重应激性心理障碍,要立即联系心理专家。从灾区孩子的现状来看,心理援助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心理“除了上面提到的,我还是希望他们能尽可能多说话,说出心中的不快和担忧,这是目前心理援助介入最起码的条件之一。”
三、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心理疏导
    四川汶川爆发8.0级地震,全国人民时刻关注着灾区的情况,电视、报纸、网络……随时随处都是地震的最新消息。当我们关注灾区人民灾后重建、关注灾区人民心理危机干预的时候,不要忘记,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一颗柔软的心。当灾区人民心理受到伤害的时候,我们的心也在滴血。持续数日的重大灾害,给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影响,因此,也需要心理志愿者来进行疏导。



志愿者如何对灾区孩子进行灾后心灵抚慰?
 一、原则

1、真实地表达你的焦虑和担心。不必害怕孩子看见你哭泣或者看见你表现出悲伤情绪
2、保证孩子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能够找到你。此刻倾听,交谈,拥抱或其他形式的关心都是必要的;在这种时候他们需要更多的更多身体接触和情绪关注。
3、无论是对于所发生的一切还是对于孩子确定可以感受得到的痛苦,都可以表达你的悲伤。
4、鼓励孩子面对悲伤的时候对自己要有耐心,告诉他无须给自己太大压力或对自己说太多“我应该”。
5、和孩子谈论死亡后可能发生的身体变化。例如,人会用永远停止呼吸,会再也无法感觉到痛苦,等等。否则孩子可能对于死后人被埋葬的过程产生很多恐慌。
6、在向孩子描述死亡时尽可能谨慎。例如,如果把死亡描述成一场永远无法醒来的睡眠,那么孩子很可能对睡觉产生巨大恐惧;同样,如果将某位亲人的死亡描述成“离开”,那么孩子可能会感到被抛弃。
7、无论什么时候孩子谈及死去的人,不管他说多少这方面的事情,都不要阻止他。有时这种情况(孩子谈及死去的人)可能是会重复很多次的,但这将有助于孩子理解和处理他所体验到的丧失感。
8、尽可能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很奇怪的问题。可以问他是什么样的想法让他们有这些问题,有时这种技术能让我们发现孩子对于死亡的误解。
9、注意可能发生的自杀,也要留心孩子对于死亡的反应。即使是年幼的孩子也可能尝试自杀(有时候,当孩子听到亲人去了一个很美的地方,他会愿意和亲人一起去那个地方)。
二、需要避免的做法
1、不要让你自己的无助感阻碍了你去关心孩子。
2、尽量不要因为你自己不舒服而避开和孩子交谈。
3、不要说一些去评价孩子的情绪的话,例如“你现在应该感觉好些了”,等等。对于孩子(或成人)来说要接受亲人的死亡需要很长时间。
4、不要告诉孩子他“应该”做什么去应对这种悲伤。对于悲伤表达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5、当孩子提及他所爱的人的死亡时尽量不要转换话题
三、更多需避免的事情
1、尽管对于你来说谈论死亡可能很困难,但这样可能对你和孩子都有好处。让孩子感觉到他不是被禁止谈论死去的人的,这是很重要的。
2、不要因为害怕引起孩子的痛苦而避免提及死去的人,因为孩子根本就没有忘记。
3、不要把死亡描述成一个人“离开”,这样经常会引起年幼孩子的误解。
4、把死亡描述成“上帝把某人带走了”很可能没作用。儿童或青少年可能很难理解这个概念而且可能孩子对上帝的怨恨。
四、悲伤情绪的不同阶段
这些阶段通常不会按顺序发生,但经常会有重复且有交叉:
1、否认:试图相信这个人(死去的人)会回来。
2、气愤:生气的对象可能是死去的人,也可能是别的什么人,并且似乎是没有什么原因的。
3、交涉:经常是和上帝之间的交涉,就好像上帝可以让人死而复生。
4、内疚/沮丧:孩子经常会感到对他人的死亡负有责任,或因自己对死去的人的行为而情绪很糟糕。
5、接受:这个阶段并不意味着缺少悲伤的情绪,或者不再有哀悼。相反,不论儿童还是成人,对逝者“正常的”的哀悼通常会持续一到两年,而对于失去至爱的人的悲伤则永远不会消失。即使是一位至爱的人已经死去很多年,人们也会在某一个时刻感到难过,这并不表示有心理问题;相反,这表明我们是正常人。
五、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于死亡的理解
3-5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能会首先比较关注他们自己的需求(谁来管我)。否认是很可能的发生的。孩子可能表达的是他们真实的感受,他们相信亲人“明年就回来了”。
  5-9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经常能够理解死亡的生物学含义了。他们很可能会问很多问题或者非常情绪化。在另外的一些情况下,他们可能在成人看起来很迟钝,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玩耍。这也是对待痛苦的正常防御。
9岁及以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渐渐有了对于死亡的影响和后果的更加复杂的理解。这种理解会让死亡的事实更加让人害怕。
六、当经历至爱的人的死亡的时候儿童通常会有的反应
1、悲伤和沮丧:有时候我们能清楚地知道孩子是因为失去的爱人而悲伤,而有些时候他似乎是因为别的事情悲伤。
2、焦虑和担心:孩子可能会经历对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对于睡眠,或对于他们周围其它人的死亡的焦虑,这也可能引发分离焦虑。
3、生气和愤怒:这种情绪可能指向死去的人,医生,医院或者其它有可能的对象。也可能儿童只是表现出比较易怒,经常对毫无联系的事情发脾气。
4、混乱:至爱的人的死去可能会改变儿童的整个世界观。
5、睡眠困难:可能包括入睡困难,夜间醒来或早上早醒,也可能是做噩梦。或者儿童可能只是害怕睡觉(特别是当死亡被描述成睡着了)。
6、与学习和学校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可能出现在死亡发生之后的几个周或几个月之后。
7、对死亡感兴趣:这种反应有时对成人来说可能是病态的,但这也是儿童对死亡的理解的一部分。
8、唤起对过去经历的死亡或丧失的感受:这经常会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但年龄小一些的孩子也会有。

结语
       心理志愿者不能以一个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抚慰受难的心灵。在灾难发生十天后,作为心理救助者,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走过去,握着对方的手,无言地陪伴。站在灾民的心理立场上去面对所有的问题。做一个好的心理志愿者首先一定要进行心理换位。我们只是心理抑闷释放的桥渠,给处于灾难深渊中的心灵一线光明,再发现人性本能自救的力量,我们给灾民生存的路上一盏明灯,照着他们用自己的脚走出来。记住!面对我们受难的乡亲,我们不是上帝,我们不是拯救者,我们只是他们经历灾难的共同亲历者,在寻求快乐自生的路上我们是不愿意退缩的陪伴者和积极向上的榜样。 

转发
0

最新评论

本期

《《志愿者》杂志第七期》2014年第 4 期

本期电子杂志下载
专稿推荐

返回顶部